你可能误解了人工智能丨一家之言

频道:财经资讯 日期: 浏览:0

原标题:你可能误解了人工智能丨一家之言

“不少创业者对人工智能可能有误解。”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对我说,“他们总认为搞个无人驾驶、ai芯片才叫人工智能。”其实不要被ai吓到,人工智能真正已经产生效力的,可能是一些润物细无声的小事。

比如,广西科技大学的一群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开源平台的模型算法造出一台喷油嘴阀座的智能检测装置,改善人工检测的种种弊端,这个看上去很小的改变能够节省70万的人工成本。

再如,过去林业专家们要花大量时间在全国各地林场进行周期性巡查,但现在通过ai的不间断监测和预报,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掌握最新的病虫害情况。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借助人工智能,太阳能组件生产企业天合光能的电池片a品率提升了7%;中策橡胶将混炼胶合格率提升了5%……

这些人工智能应用,每一个听上去既不炫酷也不惊艳,但相比还需要很长期大规模投入研发的自动驾驶、智能芯片而言,人工智能已经开始真切地改变不少产业的制造端、供应端,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

而人工智能的另一面,则是伴随着ai进入了超级狂热的投资,泡沫化也越发严重。

泡沫的体现首先在概念炒作层面。科技的风口一波又一波,几乎每个概念火起来后很快就被玩儿坏。o2o概念火了,大家一拥而上烧钱补贴,最后又沦为了巨头的游戏;“共享经济”概念火了,共享雨伞和共享充电宝火速争相涌现又快速倒了下去;“新零售”概念火了,无人货架突然爆发,但最后一地鸡毛;现在又轮到了人工智能、区块链。

很多不可持续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好像只要挖来几个谷歌、facebook的硅谷人才或是斯坦福、清华名校高才生,就能包装出一个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概念;而不管什么公司都必须打上ai的标签才好意思见人。

创新工场李开复就曾吐槽:“最近我见了一个做内衣的,也说自己是人工智能的企业,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接下来是大量资本的涌入。每家投资公司都要有一条ai赛道,有好公司削尖脑袋怎么也得挤一点进去;一群投机创业者的to vc模式涌现出来,甚至一个顶级的ai的科学家,拿10个vc的钱,每家一两千万,无领头状态,就搞定一轮上亿的投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ai芯片。去年下半年到今年,ai芯片遍地开花。但最近fpga厂商赛灵思总裁victor peng就站出来泼冷水,很多初创企业没有资金去开发和量产ai芯片,因为研发成本巨大,它们应当专注于创新算法和架构,而非设计芯片,“有几家初创企业是因为做asic(专用定制芯片)取得成功的?”

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最近也提到这个现象,“中国目前的ai项目重复投资太多,很多项目基本上大同小异,美国投的钱没有那么多,但更有原创性。”

扎堆背后,ai想要实现盈利却不简单。一份《2018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ai创业公司获得的累计融资超过500亿元,但2017年中国ai商业落地100强创业公司累计产生的收入却不足100亿元,90%以上的ai企业亏损。

一位ai从业者对笔者调侃: 如今一家做人工智能标注的公司可能比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更赚钱。

要喝到啤酒,先要喝掉泡沫。行业的优胜劣汰已经开始。从it桔子数据来看,过去一年人工智能投资金额呈现阶梯式增长,投资数量却有所回落,且c轮及之后的投资金额超过总金额的65%,这意味着头部人工智能企业拿走了绝大份额投资,大量缺乏核心技术的ai创业公司进入淘汰赛。

不久前李开复就曾对笔者说,过去三四个月里ai创业公司估值已经下滑20%~30%,再下降20%~30%会是合理的状态。

而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已被“风口论”锤炼得越发轻车熟路的创业公司默默离开了ai赛道,摇身一变进入了区块链、小程序等新的领域。

责编:胡军华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手指动作捕捉服务

虚拟动作捕捉

全身动作捕捉

实时动作捕捉设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